太和论坛_太和在线

 找回密码
 新用户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扫一扫,访问微社区

一键登录

查看: 63144|回复: 3

点亮儿时记忆的纸灯笼

[复制链接]
荷风 发表于 2016-3-9 20:17:5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| 来自浙江
一盏盏红灯笼点亮了春节的容颜,映红了人们的笑脸,千家万户在红红的灯笼下辞旧迎新,度过一年又一年。
   灯笼,自我国西汉时期开始出现,主要作用是照明, 宋代陆游曾有是诗曰:“成都城中秋夜长,灯笼蜡纸明空堂。”以及唐人殷尧藩作的:“ 夜深怕有羊车过,自起笼灯看雪纹。”等。
   灯笼象征着团圆之意,已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,喜庆之日,家家门口张灯结彩,红灯高挂。唐朝诗人张萧远:“十万人家火烛光,门门开处见红妆。”宋人欧阳修:“去年元夜时,花市灯如昼。”这些诗句说明节日期间悬挂灯笼已成为一道盛景。
    灯笼样式很多:有宫灯、纱灯和走马灯等,以竹木编制框架,纱绢蒙覆,上绘山水人物花鸟,或用剪纸张贴,彰显一种中国民族风味。制作方法多样,从最初的用竹、木、藤、麦秆、纱绢等材料制作,到现在使用的金属、塑料等材料以及LED灯。但最让我怀念的还是那一盏纸灯笼,那盏父亲为我做的红五星灯笼。如今,父亲已作古,但他为我们兄妹制作灯笼的场景仍历历在目。

    儿时的春节,最让人期盼的,除了放鞭炮就是元宵节打灯笼了。正月初五之后,父亲开始给我们做灯笼,他从废弃不用的竹帘子上抽下竹篾,用细铁丝绑扎模型,男孩子喜欢五角星,小兔子造型属于女孩子。父亲不怕麻烦,一个个地耐心捆扎、糊纸、描画,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。我们兄妹几个围拢在父亲身旁,专心致志地看着父亲的一举一动,希望正月十五快点到来,向小伙伴炫耀自己的灯笼,稀罕小伙伴们羡慕的眼光,我也会在这些眼光中感到父亲的伟大。此去经年,灯笼中那摇曳的烛光,一直温暖着我的心。

      今年春节期间,一位肩挑担子沿街叫卖灯笼的老人,又一次唤醒我尘封的记忆,那一个个手工编制的灯笼,虽粗糙但却质朴,勾起童年记忆,购买者众多,皆为中老年人,想让这烛光点亮儿时的感动。
    这位卖灯笼的老人,年遇古稀,来自太和乡下,自述26岁时跟随本乡一位老人学习灯笼制作技艺。他不以此为谋生手段,只因一份心情与爱好,也是为了一份念想。闲暇时制作,春节时挑担出售,让人们不忘在时代发展的今天,仍有人在坚守这份传统。 老人担心,这门手艺要失传了,年轻人不喜欢也不愿意学习灯笼的编制,眼看着要把这手艺带进坟墓了,无奈与失落写在老人的脸上。
   为了安慰老人,我说自己是报社的通讯员,想了解灯笼的制作过程,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灯笼的历史。老人听此言,混浊的目光立刻闪亮起来,他麻利地拿出一只灯笼,一边比划 一边说:这灯笼在咱们当地叫马虎蛋灯笼,芦苇破开后在水中浸泡,然后抽出12根,起头、交叉编织、收口,待做完一批灯笼骨架后,用彩色的玻璃纸裹上一周,上下两头糊上白纸,红绿纸剪成角花贴上,最后用泡桐树干截成圆木片当底座,一根细竹签对弯插在木片上从灯笼里面穿过,则一只喜庆质朴的灯笼制作完成了。
   老人说,希望在他还编得动的时候,将这门手艺传给更多的人,不要因为失传而变成一个永远的记忆。

psb.png

评分

1

查看全部评分

东风吹雪 发表于 2016-3-12 20:30:56 | 显示全部楼层 | 来自天津
美好的回忆,消失的手艺。
时代在革新发展,回首过去的竟然是那么古朴美好!
花小祸 发表于 2016-3-16 17:49:22 | 显示全部楼层 | 来自安徽
顶起来~~~~
 楼主| 荷风 发表于 2016-11-21 17:24:03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 来自安徽
*滑块验证: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新用户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将意见发给我们
  • 通过email将您的想法和建议发给我们

    编辑部:162219116@qq.com

联系我们
  • 联系电话:0558-8390009

    官方客服QQ:162219116

移动客户端下载
扫二维码关注我们

QQ| 手机客户端|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 太和在线 ( 皖ICP备11016888号 )

Copyright © 2010-2015 www.taihe.tv 技术支持:锐达科技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