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和论坛_太和在线

 找回密码
 新用户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扫一扫,访问微社区

一键登录

查看: 25021|回复: 0

太和方言,带着芬芳的乡音 (关峰)

[复制链接]
刘翔宇 发表于 2016-12-20 10:46:3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| 来自安徽
太和方言,带着芬芳的乡音

关 峰


       太和方言有着家乡的味道,跳动着故乡的韵味。代表着太和地方的文化特色,也代表着太和区域的一种社会现象。承载着太和文化的血脉和历史的烙印,具有特别重要的保护价值。如何去欣赏太和方言那一种令人眉飞色舞的语调,如何去欣赏那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?不下一点小功夫,怎么能领悟这传承千年,有着醇厚文化底蕴,带着芬芳乡音的太和方言。

       太和方言俗称太和地方话,流行于太和县1820平方公里的区域,与之交界的阜阳市颍泉区、界首市;亳州市谯城区、涡阳县、利辛县;河南省郸城县等接壤地区比较流行。太和方言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,只是局限太和县区域内使用的语言,这一方言也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。语言学者把太和方言称之为语言的变体,根据性质,把太和方言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。形成太和方言的要素很多,比如社会、地理、历史等方面的因素。太和方言虽然只在太和县这一特定区域内通行,但其本身有一种完整的系统。具有其语音结构系统、词汇结构系统和语法结构系统,能够满足太和县这一地区社会交际需要。语言学者把中国方言分为北方方言(官方方言)、吴方言和闽方言等七大方言区。太和方言就属于北方方言(官方方言)的一支华北官话,是狭义的北方话,也是中原官话的一支,也称“下江官话”。特别是初到太和的外地人,对太和方言听起来很吃力,总感到犹如在云里雾里飘游,分不出子丑寅卯来,给生活上往往造成一些误解和麻烦。


       据《太和县志》记载:太和地处华北平原的南部,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华北次方言,亦称“下江官话”。据安徽省1958年方言普查材料,将太和方言划为“宿阜方言区”。它接近普通话,在语法、词汇上与普通话基本一致。在语音上与普通话有一定差别,主要表现在声、韵母不一致的几个音节和语音的调类、调值上,不具备地区性差别,构不成方言区。在调值上,普通话的调值竖标为5度,而太和话的最高度只有4度。在调类上,太和话的四声与普通话的四声交织在一起。如果把一二三四声分别为阴平、阳平、上声、去声的话,把太和话的一声变为二声,二声变为三声,三声变为一声,四声不变(即降调),就和普通话的声调基本一致了,只不过调值普遍提高一度而已。这虽然不能当作绝对正确的公式,如:太和读“北”为“bĕ”,读“铁”为“tiĕ”,与普通话是一致的,但对绝大多数单字,还是实用的。外地人常用“黑了黑了来个客,骑个小黑驴……”来嘲笑太和人的方言。是因为太和人把“黑”读成“血”(xiĕ),把“客”读成“切”(qiĕ)。太和方言中类似的音节还不少。这些方音,与普通话相比,有些是声母不同而韵母同,有些是韵母不同而声母同,也有声、韵全异。太和县城位于县境的最南部,境内的语言语音也有些不甚明显的变化。以县城为中心的沙颍河两岸,唇齿音较重,发音轻软,尾音也较轻。北部几个乡(镇)受豫东方言的影响,舌根音较重,发音粗重,尾音也较重。


       太和方言与普通话不论在词法还是句法上,都基本相同。名词与普通话无甚差别,只不过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同一个概念。使太和话在使用普通话规范词汇的同时,也有地方词汇。如太和称高梁为“红秫秫”“秫秫”,称玉米为“玉秫秫”,称伯父为“大爷”(轻声,区别与祖辈的“爷”)。太和方言中部分及物动词有固定的宾语,在一般情况下不能用其他同义的动词来代替,形成比较固定的动宾词组。如:砍秫秫、杀树、芝麻、割豆子、拾棉花、出树、出红芋等,其中的动词“砍、杀、搕、割、拾、出”即“收”的意思;太和方言中有几个地方性较强的动词,是普通话很少使用或不使用的。常用疑问代词有“啥”和“咋”(zǎ)。如:你干“啥”?他说“啥”?这里“啥”作“什么”用。“咋”常代替“怎么”用,如:你“咋”不吃不喝?这是“咋”回事?太和方言有一个使用率很高的副词——“血”,常用在形容词的前面,表示程度,相当于普通话里的“很、非常”。如:别看人家穷,做事“血”排场。人样不强,可是“血”有本事。墙涂的“血”白。穿的“血”漂亮。太和方言中的介词与普通话基本一致,有些介词词汇在太和话中有些变化。太和口语把“压”、“打”作介词用,相当于普通话里的“自”和“从”。如:“压(打)”太和到阜阳,只有40公里。“打(压)”上关(正阳)到下关(临淮),(乘船)顺风只一天。太和口语把“丢”、“呆”、“搁”作介词用,相当于普通话里的“在”。如:今天““搁”小会议室开会。他“呆”小张家打牌。太和北部几个乡(镇),口语中常用“给ji”代替介词的和、跟、向、与。如:我不“给”你说。我“给”他一路去赶集。老大“给”老二不一样,老大清白,老二糊涂。太和口语中使否定副词“不”与普通话不同。普通话中的“不知道”,太和话多是说成“知不道”。普通话里要否定别人的陈述、观点,常用“不”、“不对”、“不是那样”、“不可能”,太和口语常用一个结构来表示:“道不了”(不是的)。都是把否定副词夹在中间  太和方言中常用介词有“叫”“给”等,都有“被”的意思。如:小王“叫”小刘打破了头,李四的腿“给”狗咬伤了。太和方言后词缀多使用“子”字,如脚巴子、脖梗子、头巴子、胳膊拐子、腿肚子、肚眼子、男孩子、女孩子、半拉橛子、小妮子等。


       在句式上,太和话和普通话完全一致。只有在口语中常出现一些习惯的倒置句,把主语放在谓语部分的后面。如:“为什么不说?你呀!”这种句式,多用来表示责备或喝问。平时还常听到:“赶集去,走”“吃罢了,你”。太和与各地一样,语言丰富,俗语不胜枚举,仅就地方性较强、见诸书报较少者,分类收集整理如下。


       时 间 类 :    将才(刚才)、  昨儿个(昨天)、  夜儿个(昨天)、  前儿个(前天)、  今儿个(今天)、  明儿个(明天)、  后儿个(后天)、  年时个(去年) 、 夜黑里(昨天晚上)、  今黑里(今天晚上)、  后(横)晌(下午) 、 清起来(早晨) 、东南晌(九点至十一点)、  西南晌(下午一点至三点)、  天带黑(黄昏) 、 月亮地(有月亮的夜间)、 月黑头(没有月亮的日夜间) 、 月亮头(上弦或下弦夜间)、  麻花腰儿(黄昏后)、  三更天(半夜)、  胧明(黎明)、  雨头里(指下雨前)、年头里(多指去年腊月里)、  头年里(去年)、  麦头里(收麦前)、  麦罢(收麦后)。  

     方位类: 地头儿(田头)、  沟半坎(沟半坡)、  沟坎子(无水的小沟)、  日头地里(太阳照到的地方) 、 凉凉儿里(阴凉的地方) 、 河沿起(河边)、  胡同(太和话读“gu dong”两栋房子中间的胡同)、  家后(屋后边) 、 北家后(庄后边)、堂屋(农村门朝南的正房)、  东屋(门朝西的旁房)、  西屋(门朝东的旁房)、  灶屋(厨房) 、 茅房(厕所)、  南地里(村庄南边)、  屋山(房屋的夹墙)、  当门儿(农村堂屋的正中间一间)。


      称谓、人品类: 老妈子(老妪、老媪,亦称妻子如是)、 老头儿(上年纪的男人,有的地方也指老父亲) 、 老婆儿(上年纪的女人) 、 半拉撅子(称小伙子或男孩)、  烧锅的(指女孩)、  放牛的(指男孩)、  妗子(舅妈)、  花娘(最小的婶婶)、  出门子(女孩结婚,出嫁)、  跟脚子(随母改嫁继子女)、  酒仇(酒量相当,常在一起拼酒的酒友)、  愣头青(不听劝告、性情蛮硬的人)、  老黄脚(经多见广、性情狡猾的人)、  居长(置办宴席掌勺的厨师)、  老了(忌讳语,指老人死了)、  丢了(忌讳语,指小孩生下来没多久就死了)、  洋唬(你来劲什么)、  真叽咕(爱嘀咕事、办事见不得人)、  没成色(为人、做事叫人看不起)、  烧熊(骂人的话)、扒 蹅命(称生来好整天操劳的人)、  不照器(不行、效果不好)、  嗝咽人(恶心人)、  缺德人(坑人、骗人) 、 过劲(厉害)、  钻挤(精明,善钻营)、  管谈(行,能办事)、  到劲(行为或品质极差)、  贺大蛋(拍马屁、巴结人)、  胡吊刺溜(到处乱跑,不干正事)、  撅人(骂人)、谝(炫耀、显示)、  抠、尖(吝啬)、  叽歪(喋喋不休)、  拉倒吧(意思是算了) 、 噎个熊吧(算了、不行的意思)、  娘百子(感叹语,我的天哪)  、瞎扯(胡扯的意思)、  二夷子(两性,不男不女的意思)、  半吊子(二百五,不明事理)、  絮(啰唆)、  旋(一般指小孩调皮)、  不打实(身体或能力不行)、  光棍(单身男人)。


        描述、夸张类:  怪得(dai)来(好)、   饭场(村民吃饭时偎在一起,一边吃饭一边谈天说地的地方)、  马虎熊(不怎么样) 、嗷糟人(讽刺人)、  胡吊扯(不是那样的)、管、行(可以的意思)、   能吊抬(张扬,耍小聪明) 、 得闲(有空,有时间)、  住下(留客人吃饭)、  学你的文、学你说哩(用你的话说)、  啥家什(什么东西)、  腻歪人(讨人厌)、   搅毛(胡搅蛮缠)、  主贵(贵重、值钱、身 价高)、手不主贵(喜欢拿别人的东西)、  嘴不主贵(喜欢乱说,爱传谣言)、  小性(小心眼)、  涮遛(利索)、  冤(没有品位)、 滋润(舒适)、  不得劲(身体不舒服或有病)、  带劲(舒服、爽) 、 实诚(老实)、  麻缠(马虎、不爽快、爱纠缠)、  沾弦(能干)、  炯(有力气)、  搁佗(放在一起、)  毁(糟糕)、邪花(大声叫嚷)、  夹屎头(东西吝啬) 、 熊样(贬义词,不咋么样)、  转(狡猾、调皮)、  可是类(是不是)


      生活类:  糊嘟(稀饭)、  干饭(米饭)、  饭疙巴(米饭在锅底结的锅巴)、  喝茶(吃晚饭) 、 二抹子饭(半稀不干的饭) 、 吃妈(婴儿吃奶)、  米茶(用少量大米烧的茶,代稀饭)、  会过(生活俭朴,不舍得花钱) 、 盖里面子(被面)、  铺底(铺在被单下的垫被)、  枕头瓤子(枕头芯儿)、鞋踏拉子(拖鞋)  锅壳廊子(农村地锅的锅膛)、  胳拉拜子(膝盖)、  胳肢窝(腋下)、  锅拍子(锅盖)、 水筲(木水桶)、  胰子(肥皂)、  电棒(日光灯)、  日头(太阳)、月姥姥(月亮)、  泥屐子(木质鞋具,有一条腿或两条腿,穿时用绳绑在脚上,用来踏泥或踏雪)、  帽壳子(用高粱莛子编的帽子,可遮阳,还可挡雨。呈圆锥形,下部一同有帽箍固定)、  手箍子(戒指)、  手巾(洗脸毛巾)、  糁子(谷类磨成的碎粒)、  恶水(总称淘米、洗碗、刷锅等用过的水)、 作假(客气)、  干哕(呕吐)、  解手(上厕所)、  斯气(食物馊了)、  好不睁垒(突然间)、  我哩孩也(感叹语)、  分格(硬币)、  花不流少哩(指穿着打扮颜色多,多为贬义)、 稀泥胡子(烂泥)、  白摆使(别糊弄)、  咋弄哩(因为什么)、白比歪喽(别说话了)、  家什(指人,如:这家什不是人;二指:下,如:一家什扔好远;三指东西,如:这是啥家什;另指语气助词,无实意。)。


       动植、植物类: 虫艺子(指鸟类)、  扁嘴(鸭子) 、 麻尾(yi)喳子(花喜鹊)、  麻尾(yi)翘子(灰喜鹊)、  老鸹(乌鸦)、  蛤蟆壳郎子(蝌蚪)、  秃查子(蟋蟀)、  豁子(兔子) 、 小跑(野兔子)、  泥巴狗子(泥鳅) 、 蚂蚱(蝗虫)、蚂鳖(蚂蟥、水蛭)、  长虫(蛇)、  蛤蟆(青蛙) 、 小小虫(麻雀) 、 花大姐(瓢虫)、  黑虎子(壁虎)、  爬猴子(知了)、  鳖虎子(蝙蝠)、  蜗拉头儿(螺蜘、田螺)、  火头(黑鱼)、  鸡屎轰子(指流状的鸡屎)、  狗屎撅子(指固态的狗屎)、  毛蛋(孵小鸡未成的蛋)、  忘蛋(未受精的蛋)、  鸡嬔蛋(鸡下蛋)、 将(生,指动物繁殖)、  眉豆子(扁豆)、  秫秫(高粱)、  玉蜀黍(玉米)、  红芋(红薯)、  补补丁(蒲公英)、  青椒(辣椒)、  辣菜疙瘩(芥菜)、  甜秫秸(甘蔗)、 江米(糯米)、  倭瓜(南瓜)、  稞稞(kuo)子(指一些野生、无任何价值、影响作物生长的植物。)。


       太和方言是太和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,反映太和县170多万民众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特性,它是太和人珍贵的无形遗产。也许有一天,在推广普通话60年后的今天,这一种方言也会随着强势语言、全球化、互联网的冲击,濒临消失的危险。挽救濒临消失的太和方言,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,你我重任在肩。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固然重要,但我们不能因此抛弃了太和方言,废弃这种民族艺术,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去保护这一历史文化。每当我们说起太和方言,总感觉生动、形象、简洁,富有节奏感,恰恰与太和人的豪放、幽默、直率的性格相吻合。太和方言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有着特别重要的保护价值,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,不能让太和方言处于一种遗忘和消失的边缘。普及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,并非禁止和消灭方言。在推广普通话的今天,不能去扼杀太和方言的生存空间,让太和方言在民族语言中传承和发展,让它成为一种文化,成为一种生活的韵味,成为一种地域的文化的载体。


地址:安徽省太和县先锋南路16号阜阳时讯传媒有限公司    关峰
  电话:13030689600



【作者简介】关峰,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,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,中国作家网专栏作家。入选文化部编撰的《二十世纪中国人物大典》,阜阳时讯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。中国文化艺术家协会会员、国际中华艺术协会理事。先后在《人民日报》、《中国青年报》、《法制日报》、《家庭》、《知音》、《故事会》、《今古传奇》等报刊发表文学、新闻、摄影作品数千篇,共计600多万字。  代表作有   《少女,泪洒告状路》、《讨饭村内幕揭秘》、《风风雨雨慰安妇》等。散文《远去的炊烟》荣获中国散文学会举办2012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。散文《生死之吻》荣获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、中国散文学会联合举办的首届真情人生纪实散文征文二等奖。先后出版《女人作证》、《女人也疯狂》等作品集。
*滑块验证: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新用户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将意见发给我们
  • 通过email将您的想法和建议发给我们

    编辑部:162219116@qq.com

联系我们
  • 联系电话:0558-8390009

    官方客服QQ:162219116

移动客户端下载
扫二维码关注我们

QQ| 手机客户端|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 太和在线 ( 皖ICP备11016888号 )

Copyright © 2010-2015 www.taihe.tv 技术支持:锐达科技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